盐南高新区举办劳模精神与反诈宣传融合活动
4月22日下午,盐南高新区新河街道联合盐城移动与盐城市泰康技工学校,共同举办了一场以“弘扬劳模精神·共筑反诈防线”为主题的大型宣传活动。此次活动采用“主会场+多媒体分会场”的创新模式,覆盖了1700余名师生,将劳模精神宣讲与反诈技术科普深度融合,为校园安全教育树立了新标杆。这也是新河街道自开展反诈宣传进校园以来,第四次以系统化、规模化的方式推进这一民生工程。

劳模现身说法:匠心精神与反诈智慧的碰撞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盐城移动员工徐菊芬作为活动主讲人,以“匠心三部曲”为主线,通过“踏实劳动立身、热爱学习致远、掌握技能行稳”的成长故事,生动诠释了职业精神的核心价值。她特别将劳动精神与防诈要点巧妙结合,强调“唯有脚踏实地劳动才是立身之本,不贪不占方能筑牢心理防线”的理念。这种以真实经历为载体的宣讲方式,如同为师生们打开了一本立体化的防诈教科书,让抽象的安全知识变得可感可触。

多维度宣传矩阵: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覆盖
活动现场设置了多个功能分区:
案例剖析区:通过还原近期高发的“刷单返利”“冒充公检法”等诈骗场景,用“情景剧+数据分析”的形式,直观展示诈骗分子的话术套路。数据显示,此类手法在校园诈骗中占比超过60%,相当于每10起案件中有6起与此相关。
互动问答区:采用“你问我答”的即时反馈机制,针对老年人容易轻信“保健品诈骗”、学生群体易陷入“游戏账号交易陷阱”等特性,设计分层级测试题。参与者可领取《反诈知识手册》,该手册以漫画图解配合方言顺口溜,极大提升了信息的可读性。

技术体验区:盐城移动专业人员演示了“AI语音识别诈骗”“伪基站拦截”等技术原理,用“手机信号侦测仪”等设备让居民亲眼见证诈骗技术如何被破解,如同给智能手机装上“电子防护罩”。
长效化机制:从“一阵风”到“常态化”的转变
新河街道在此次活动中展现出系统化的工作思路:
精准化宣教:针对老年人群体采用“社区网格员上门教学”,通过帮助设置手机拦截功能、存储紧急联系人等“手把手”教学,解决数字鸿沟问题;对学生群体则开发“反诈主题班会素材包”,包含短视频、情景模拟脚本等现成教学资源。

多方联动网络:整合街道办、通信企业、教育机构三方资源,形成“预警-劝阻-帮扶”闭环。例如建立“可疑来电社区通报群”,当居民收到疑似诈骗电话时,可通过微信群即时验证,这种“邻里守望”模式相当于为每个家庭配备24小时在线的“云保镖”。

效果追踪体系:采用“回访+案例复盘”方式,对参与过活动的居民进行季度随访。数据显示,经过宣传的社区电信诈骗报案量同比下降42%,成效相当于为每百户家庭避免了约3.5万元的经济损失。
从校园到社区:反诈防线的全域延伸
在校园主会场外,新河街道同步在辖区的民主西街等社区开展配套活动。社区工作者通过“菜场早市宣讲”“纳凉晚会小品”等接地气形式,将反诈知识融入日常生活场景。例如改编自真实案例的舞台剧《消失的养老钱》,用本土方言演绎老年人如何识破“以房养老”骗局,现场观众纷纷表示“比看十次宣传单还管用”。这种“大水漫灌”与“精准滴灌”相结合的策略,确保了不同年龄、文化层次的居民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

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居民主动加入反诈志愿者队伍。65岁的退休教师王阿姨在学会识别诈骗短信后,不仅自己成功避开“养老金账户异常”骗局,还协助社区劝阻了3起同类案件。这种“传帮带”效应正在新河街道形成裂变式传播,让安全防范意识真正扎根于基层土壤。正如活动组织者所言:“反诈不是一场运动,而是需要代代相传的生活智慧。”未来,街道将持续创新宣传载体,计划引入VR诈骗模拟体验等新技术,让这道守护群众钱袋子的“防火墙”越筑越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