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本地要闻>正文

盐城:法治阳光温暖少年成长路

时间:2025-07-01作者:小雅阅读:3分类:本地要闻

  盐城:法治阳光温暖少年成长路

  在盐城市阜宁县苏州路实验小学的模拟法庭现场,一群小学生正身着法袍、手持法槌,神情庄重地还原一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案件的庭审过程。旁听的孩子们屏息凝神,当“法官”最终敲下法槌宣布“休庭”时,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是盐城法院在第75个“六一”国际儿童节期间开展的法治宣传系列活动之一,也是当地构建“司法+教育+家庭”三位一体未成年人保护体系的生动缩影。正如《江苏法治报》头版报道所强调的,这片黄海之滨的土地上,法治阳光正以看得见的方式温暖着每个少年的成长之路。

  模拟法庭:让法治教育从“听说”到“体验”

  在阜宁法院的专业审判庭内,学生们通过角色扮演深刻理解司法程序的意义。从庭前准备到法庭调查,从举证质证到最后陈述,孩子们在法官指导下完整模拟了案件审理全流程。“原来法律条文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能帮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参与模拟法庭的六年级学生王梓涵在日记中写道。这种沉浸式普法模式,将抽象的法治理念转化为具象的实践认知,如同在孩子们心田播撒法治的种子。盐城法院少年庭庭长李娟介绍,近三年来全市已开展模拟法庭活动217场,覆盖学生超5万人次,其中乡镇学校参与率达92%,有效弥补了农村地区法治教育资源不足的短板。

  警械科普:安全自护教育的“实战课堂”

  盐都法院的司法警察们将警用装备展示台变成了趣味横生的安全教育课堂。当孩子们亲手触摸防暴盾牌、体验催泪喷射器的安全距离时,司法警察张明用“刺猬遇险蜷缩”的比喻讲解自我保护要领:“就像小刺猬遇到危险会团成球,我们也要记住‘蹲下、抱头、呼救’六字口诀。”这种互动式教学不仅展示了司法力量,更教会未成年人将法律知识转化为生存技能。数据显示,通过此类活动培养的安全意识已初见成效——2024年盐城未成年人受侵害案件同比下降18%,其中校园暴力事件减少27%。

  银发普法:退休法官的“法治接力棒”

  响水县新荡中心小学的梧桐树下,72岁的退休法官王维元正用“红绿灯谜语”讲解交通法规。这位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坚持每月到偏远学校普法,自创的“法律童谣”已在当地传唱。“孩子们记住‘斑马线上不跳舞’,比背诵《道路交通安全法》第47条更管用。”王老笑着解释他的普法哲学。在盐城,像他这样的“银发普法员”有43位,他们用半个世纪积累的审判经验,编织成未成年人听得懂的法治故事。这种代际传承的普法模式,既延续了司法温情,又实现了法治教育的“毛细血管级”渗透。

  全域覆盖:法治宣传月的“立体攻势”

  盐城经开区法院推出的“法治护航 伴你成长”系列活动,形成了普法宣传的矩阵效应。通过“送法进校园”定制课程,针对小学低年级开发的“法律绘本课”、为初中生设计的“网络防骗情景剧”等差异化内容,实现了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与此同时,全市法院联合教育部门建立的“法治副校长”制度,确保每所学校每学期至少开展4次专题法治教育,这种制度化安排让普法工作从“节日式”走向“常态化”。

  云端联动:守护微笑的“数字同心圆”

  参与最高人民法院“守护少年的微笑”征集活动时,盐城法院提交的“法护童真”系列短视频引发广泛共鸣。其中记录的特殊儿童法庭“圆桌审判”场景,展现了司法温度如何融化隔阂坚冰。借助新媒体平台,该市法院打造的“法律云课堂”已累计直播89场,单场最高观看量达23万次,评论区里“原来法官阿姨这么亲切”“我也要当守法小公民”等留言,印证了法治教育在数字时代的穿透力。

  从审判台到讲台,从线下到云端,盐城法院的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工作正如盐蒿草般扎根盐碱地——在艰苦环境中绽放生机。当法治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隐形校服”,当法律工作者与教育工作者携手搭建“防护网”,这片土地上的少年微笑,终将绽放成最美的法治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