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经开区政务服务改革实现企业迁移'零跑动'
在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场以企业需求为核心的政务服务改革正悄然改变着市场主体的办事体验。近日,江苏元涵时创科技集团工作人员阎倩通过江苏政务服务网企业迁移登记“一件事”平台,一次性办完十余家企业的迁入登记,她感叹道:“十多家企业跨地区迁移,按照以前的流程要忙几个月,现在一次都不用跑,网上点一点就拿证了!”这一场景正是盐城经开区深化“放管服”改革的缩影,也是其响应国务院“高效办成一件事”工作要求的生动实践。

从“多头跑”到“零跑动”:流程再造的突破性变革
传统企业迁移登记涉及迁入申请、档案移交、变更登记等多个环节,企业需往返于迁出地和迁入地登记机关,耗时长达数月。盐城经开区行政审批局通过梳理37项“一件事一次办”事项,将企业迁移涉及的营业执照、税务登记、社保变更等事项整合为“一站式”服务。以阎女士办理的11家企业迁移为例,专员全程跟踪指导,通过线上平台同步完成材料提交、审核和执照邮寄,实现“当天申请、当天办结”。这种“包裹式服务”如同为企业配备了“行政快递员”,将原本分散的流程压缩成“一键直达”的绿色通道。

数字赋能:政务服务从“人工跑腿”到“数据跑路”
改革的核心在于江苏政务服务网搭建的“一件事”平台。该平台通过电子证照共享、智能表单填写等功能,将纸质材料压缩率达60%以上。企业只需在线提交一次材料,系统自动分发给市场监管、税务、公安等部门并联审批,形成“一网通办”闭环。盐城经开区行政审批局负责人介绍,这种模式相当于为企业安装了“行政导航系统”,通过流程再造和数字赋能,将审批时限从法定的20个工作日缩短至1个工作日,效率提升约95%。

政策深解读:改革背后的制度创新逻辑
《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改革实施方案》揭示了此次改革的三大创新点:一是“专员负责制”,为复杂业务配备专属服务团队;二是“容缺受理机制”,允许核心材料齐全时先行办理;三是“跨区域协同”,与周边城市建立数据互通协议。这些措施如同为企业迁移铺设了“政策高铁”,通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使企业能将更多精力投入生产经营。值得注意的是,改革并非简单压缩时限,而是重构了“申请—受理—审核—决定—送达”的全链条标准化体系。

标杆案例:从个案突破到普惠性服务
阎倩团队的案例具有典型示范意义。11家企业同步迁移涉及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登记需求,盐城经开区采用“分类指导+批量处理”模式,通过“一对一”材料预审、电子档案即时调取等措施,实现批量业务“同标准、无差别”办理。这种模式尤其适合集团企业、产业链集群迁移场景,为长三角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政务服务样板。

未来展望:从“高效办结”到“智慧服务”的进阶
据透露,盐城经开区正探索建立“一件事”服务标准体系,计划将迁移登记与银行开户、用工招聘等延伸服务深度捆绑。下一步或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企业迁移需求的智能预判和主动推送。这种“全生命周期”服务理念,标志着政务服务正从“被动响应”向“主动赋能”转型,正如开发区相关负责人所言:“要让企业感受到,政府服务始终跑在需求前面”。
在这场以企业获得感为衡量标准的改革中,盐城经开区用“减法”换取了市场活力的“乘法”。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像元涵时创集团一样,享受到“网上点一点”的便利时,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承诺正在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现实红利。对于政府工作者而言,这既是服务模式的升级,更是治理理念的重塑——在数字化浪潮下,唯有将政策善意转化为技术便利,才能真正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