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创新创业大赛激发创新活力
7月8日,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迎来了一场创新力量的集中爆发——第六届“才聚盐开 智汇未来”创新创业大赛成功举办。这场为期一个多月的赛事,不仅吸引了全国100多个项目踊跃报名,更通过65个经审核的优质项目(含32个人才团队)的激烈角逐,展现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种子力量”。正如一位参赛者所言:“这里既是展示技术的舞台,更是梦想与资本对接的桥梁。”

以赛为媒,激活创新生态链
本届大赛延续了“激发创新潜力、集聚创业资源”的核心目标,但今年的亮点在于更强调“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从参赛项目来看,涉及新能源、智能装备、数字经济等领域的项目占比超过70%,其中多个团队携带国际专利技术亮相,如某新材料团队研发的柔性光伏组件,厚度仅0.3毫米却可实现18%的光电转换效率,堪称“能弯曲的太阳能黑板”。盐城经开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不仅要选拔好项目,更要构建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全周期服务体系。”

数字背后的创新势能
值得关注的是,大赛报名项目中初创企业占比达49%,较上届提升12个百分点,反映出年轻创业者对区域产业配套的认可度显著提升。评审专家指出,这种变化与经开区近年打造的“3小时产业配套圈”密切相关——任何参赛项目提出的零部件需求,都能在园区半径50公里内找到供应链解决方案。正如一位投资人评价:“现在评估项目时,我们会额外计算‘盐城系数’,即落地转化效率与常规地区的比值。”

从路演台到生产线的闭环服务
区别于普通赛事,本届大赛同步启动了“陪跑计划”。获得前三名的项目将直接进入经开区“金种子工程”,享受包括200万元启动资金、3年免租厂房、税收“三免三减半”等政策包。目前已有往届获奖项目在本地实现产业化,例如第五届冠军项目“氢能催化剂”已建成中试基地,年产能可满足5万辆燃料电池汽车需求。这种“赛事+落地+孵化”的模式,被参赛企业比喻为“带着导航仪创业”。

资本视角下的创新磁场
大赛现场设立的“投资人会客厅”成为另一焦点。深创投、毅达资本等30余家机构组成“观察团”,其中7家已与参赛项目签署意向协议,初步达成投资金额超2.3亿元。一位专注硬科技投资的基金合伙人坦言:“我们看中这里完整的风电产业链,某个海上风电运维机器人项目,测试成本可比常规环境降低60%。”这种产投联动效应,正推动经开区从“制造高地”向“创新极地”转型。

人才聚合的化学反应
在“以赛聚才”机制下,大赛特设海外人才专场,吸引来自美国、德国等地的12个团队云端参赛。来自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储能技术团队通过视频连线表示:“中国市场的场景数据和应用反馈,对技术迭代至关重要。”为此,经开区配套推出“人才归雁计划”,为海外项目提供跨国研发经费分割、知识产权跨境保护等特色服务。这种开放姿态,使得大赛现场宛如“国际创新技术博览会”。
作为连续六年举办的品牌赛事,本届大赛的溢出效应已超越竞技本身。据统计,前五届获奖项目中83%实现产业化,累计创造就业岗位超4000个,衍生专利技术217项。当闭幕式上响起“明年再见”的承诺时,这片土地正在书写的新故事,或许就藏在某个参赛者的电脑代码里,某位评委的笔记夹页中,亦或是生产线刚刚启动的嗡鸣声中。对于关注创新经济的人们而言,盐城经开区提供的不仅是一个赛场,更是一套推动价值裂变的“创新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