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本地要闻>正文

黄海之滨的盐城滨海港区,一座面向未来的开放高地正加速崛起

时间:2025-07-10作者:小磊阅读:6分类:本地要闻

  盐城滨海港区崛起开放新高地

  在黄海之滨的盐城滨海港区,一座面向未来的开放高地正加速崛起。从荒草萋萋的滩涂到灯火通明的现代化港区,这里不仅承载着盐城向海图强的雄心,更成为江苏沿海绿色发展的关键引擎。随着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与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滨海港区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全球产业链的浪潮。

  政策赋能:从规划蓝图到制度保障

  2020年获批的《盐城港滨海港区总体规划(2020-2035年)》为这片海域锚定了发展坐标。这份被当地称为“海洋发展宪法”的文件,明确将滨海港区定位为长江经济带绿色转型的示范窗口和江苏沿海生产力布局的核心载体。今年初,滨海县政府与盐城海关、海事局等部门签署的合作备忘录,则像一套“组合齿轮”,通过办公、通勤、经费等23项具体措施的联动,确保对外开放后的港区管理如精密仪器般高效运转。这种“硬规划+软制度”的双重保障,为投资者吃下了定心丸。

  产业跃迁:绿色动能与临港经济的交响曲

  走进中海油盐城“绿能港”,816米长的栈桥如同伸向蔚蓝的臂膀,托举起巨型LNG储罐群。这些被当地人亲切称为“气墩墩”的设施,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相当于种植1.5个新加坡面积的森林。而在码头另一端,航运集团与滨海港区投资公司正将汽车滚装业务作为“新赛道”,通过超前部署的“港口+航运”联动模式,让国产新能源汽车更便捷地驶向海外市场。这种“绿色能源筑基、高端制造突围”的产业辩证法,正推动片区从传统物流枢纽向低碳智造中心蜕变。

  开放维度:从地理港口到制度创新试验田

  作为盐城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哨所”,滨海港区在2025年迎来制度型开放的关键突破。边检部门推出的“即靠即作业”通关模式,将船舶等待时间压缩至2小时内,效率比肩长三角核心港口;海事局开发的电子围栏系统,则像给海域装上“智能滤镜”,能自动识别异常船舶并预警。这些创新使得港区在吸引日韩装备制造产业转移时,展现出独特的“速度优势”。正如当地企业家所言:“现在货物通关就像点外卖,手机上看得到每个环节的倒计时。”

  民生温度:蓝色经济惠及万家灯火

  区域发展的终极答卷总是写在百姓生活中。滨海港经济区的居民发现,随着LNG项目落地,原本咸腥的海风里多了校车接送孩子的笑声——项目配套建设的职工公寓和双语学校,让2000多个家庭实现了“出家门进厂门”的愿景。更深远的变化在于产业辐射,港区带动的冷链物流、船舶维修等配套产业,已创造逾万个就业岗位,相当于给每户居民增收一台“自动提款机”。这种“港口-产业-城市”的良性循环,正在改写苏北地区的发展逻辑。

  站在“十四五”中盘节点的滨海港区,其发展轨迹恰似那816米的栈桥:每一步延伸都丈量着向海图强的决心,每一寸钢构都凝结着开放创新的智慧。当海风掠过这片热土,吹动的不仅是港口的吊臂与风车,更是一个区域从地理末梢走向开放前沿的壮阔叙事。未来,这里或将演绎更多关于蓝色机遇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