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本地要闻>正文

盐城市作为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近年来在绿色低碳转型领域动作频频

时间:2025-06-25作者:小张阅读:28分类:本地要闻

  盐城打造零碳园区样本

  盐城市作为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近年来在绿色低碳转型领域动作频频。根据《盐城市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推进方案》,到2028年,盐城将实现3个零碳园区碳排放总量逐年下降,并基本建成1个以上国家级零碳园区。这一目标不仅是对国家“双碳”战略的积极响应,更是盐城以零碳园区为切口,推动全域生产方式绿色转型的关键一步。

  政策蓝图:多部门协同的顶层设计

  盐城的零碳园区建设并非单兵突战,而是由市发改委牵头,市工信局、财政局、生态环境局等十余个部门按职责分工协作的系统工程。这种“多部门联动”模式类似于交响乐团的合奏,每个乐器(部门)各司其职,最终奏响绿色发展的主旋律。政策层面,盐城明确提出以“零碳园区建设推进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并将新型电力系统构建、重点行业碳足迹管理列为支撑手段。例如,射阳港经济开发区、大丰港经济开发区等试点园区已率先探索,成为政策落地的“试验田”。

  技术路径:从能源变革到产业升级

  零碳园区的核心在于能源结构与产业模式的颠覆性创新。盐城计划通过新型电力系统重构能源生产与消费方式,这类似于为传统工业体系更换“绿色心脏”——以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实现园区能源自给自足。同时,重点行业碳足迹管理将成为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通行证”,例如通过数字化手段追踪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推动出口企业与国际标准接轨。值得注意的是,盐城还提出打造零碳产业园建设的“盐城标准”,旨在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形成可复制的技术范式。

  挑战与破局:平衡发展与减排的辩证法

  尽管目标明确,盐城在零碳园区建设中仍面临多重挑战。其一,技术成本居高不下,如大规模储能设施的建设需投入数十亿元,对企业而言犹如“绿色门槛”;其二,跨区域协调难度大,园区内外能源网络、产业链条的协同需打破行政壁垒。对此,盐城选择以政策杠杆撬动市场力量,例如通过财政补贴降低企业转型成本,同时依托国家级试点身份争取更多政策倾斜。

  未来展望:从“盆景”到“风景”的规模化复制

  若盐城能在2028年如期建成国家级零碳园区,其意义不亚于在工业领域栽下一棵“示范树”,未来可通过经验输出培育整片“森林”。这一目标的实现,既需要持续强化政策执行力——如将零碳指标纳入园区考核体系,也依赖技术创新“滚雪球”效应——例如通过绿电交易机制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对政策制定者而言,盐城的实践将为全国提供园区级碳中和的样本;对企业管理者,则意味着必须提前布局低碳技术,避免在未来竞争中“掉队”。

  盐城的零碳园区目标,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发展权的重新定义。它既考验政府能否在“碳约束”下找到经济增长新动能,也检验企业能否将环保压力转化为技术竞争力。随着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这座滨海城市或将成为中国绿色工业革命的“微型实验室”,其成败得失都将为全球同类地区提供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