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亭湖检察开展职务犯罪庭审评议
近日,盐城市亭湖区检察院联合区监委、区法院开展了一场规模空前的职务犯罪案件庭审评议活动,吸引了包括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青年干警在内的300余人现场观摩。这场活动如同一场高规格的"实战演练",将法庭变成业务能力提升的"练兵场",展现了检察机关以案促学、以评促改的鲜明导向。
听庭评议: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角色转换
传统的业务培训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而亭湖区检察院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学习场景直接嵌入真实庭审。公诉人在法庭上围绕罪名定性、犯罪数额认定等争议焦点,通过缜密的法庭讯问、环环相扣的举证质证,构建起"铁证闭环"。观摩人员不仅全程见证公诉人如何应对辩护意见、开展法庭教育,更在评议环节对每个法律适用细节展开"显微镜式"剖析。这种"沉浸式学习"模式,让参与者的业务认知从纸面法条跃升至实战维度。
案例复盘:把每起案件变成活教材
活动中选取的职务犯罪案例具有典型性,涉及证据链构建、法律解释冲突等实务难点。公诉团队通过展示"如何用证据说话"——从书证物证的排布到证人证言的交叉验证,将抽象的证据规则转化为可视化的"证据拼图"。青年检察官小王在评议时感慨:"看到前辈在法庭上精准预判辩护策略,就像观看一场高水平的围棋对弈,每一步都藏着多年积累的‘定式’。"这种以具体案例为载体的经验传承,比单纯的理论培训更具穿透力。
多维评议:构建能力提升的立体网络
区别于单向度的内部评查,此次活动引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外部视角,形成"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的双重检验标准。监委干部的监察思维、法官的审判视角与检察官的指控逻辑在评议中激烈碰撞,如同为案件质量做了一次"全身体检"。有参与者形容这是"三棱镜效应"——同一案件经过不同专业角度的折射,暴露出平时难以发现的业务盲区。检察院还特别设置青年干警专场评议,让资深检察官的"老经验"与年轻人的"新思维"产生化学反应。
长效机制:让评议成果落地生根
听庭评议不是"一听了之",亭湖区检察院已将其纳入规范化办案的闭环体系。通过建立"评议-整改-反馈"的螺旋上升机制,将庭审暴露的问题转化为案件评查指标,进而优化办案流程。例如针对评议中发现的释法说理不充分问题,该院推出"精细化办案五项措施",要求检察官在审查报告中对争议焦点进行"靶向标注",并模拟辩护人视角撰写预答辩提纲。这种"问题导向型"的改进模式,确保每次评议都能结出制度性果实。
站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坐标下,亭湖区检察院的实践揭示出业务能力提升的新路径:法律人的专业素养既需要在卷宗里沉淀,更需要在对抗性实践中淬炼。当300余名法律从业者共同见证一场庭审的每一个细节时,这已不仅是个案质量的检验,更成为法治精神传递的生动课堂。正如该院检察长所言:"优秀的公诉人不是在办公室里练出来的,而是在法庭的‘硝烟’中成长起来的。"未来,这种融合实战、开放、互动的能力培养模式,或将成为司法专业化建设的标准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