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经开区储能电站并网助力绿色转型
6月24日下午,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迎来两项重要进展:产业项目集中开工与盐城国投清能万帮15万千瓦/30万千瓦时储能电站的正式并网。这一"双轨并行"的举措,不仅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能,更以"电力银行"般的储能技术为长三角能源转型树立了标杆。盐城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顾明东在活动中强调,这是经开区落实"双碳"战略的关键一步,标志着新能源产业链与高端制造业的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

储能电站:绿色电力的"调节器"
作为盐城国投集团首个控股开发的新型化学独立储能项目,清能万帮储能电站相当于为电网配备了一个巨型"充电宝"。其150MW/300MWh的容量,意味着可同时满足30万户家庭一小时的用电需求,或将10万辆新能源汽车充满电。项目采用先进的磷酸铁锂电池技术,就像为电网装上"智能开关",能在用电低谷时储电、高峰时放电,有效平抑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这种"削峰填谷"的功能,使当地风电、光伏的消纳率预计提升15%以上。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项目由盐城国投清能公司与万帮数字能源合资建设,开创了地方国企与新能源龙头企业"混改"的新模式。这种合作既发挥了国有资本的引导作用,又引入了民营企业的技术活力,如同将稳固的基石与创新的引擎相结合。项目选址步凤镇的战略布局,更将辐射盐城南部产业带,为周边工业园区提供稳定的"绿色电盾"。

产业项目集群:制造强区的"拼图游戏"
同日开工的产业项目中,优德利汽车生产线二期尤为瞩目。这个总投资12亿元的智能工厂,将采用工业4.0标准建设,其生产线能像"变形金刚"般快速切换不同车型的制造,预计年产新能源商用车底盘5万套。与之配套的还有精密零部件、储能设备等6个产业链项目,共同构成从电池材料到整车的"产业拼图"。

盐城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在现场比喻:"这些项目就像精心设计的齿轮组,每个环节的咬合都将加速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据测算,项目全部达产后,将带动上下游企业年产值增加超80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型开发区的经济总量。

政企协同:跑出项目落地的"加速度"
从5月20日优德利项目启动到6月24日储能电站并网,短短35天完成两个重大节点的背后,是盐城经开区创新的"三维服务机制"。管委会成立由规划、环保、电力等部门组成的"项目保姆团",采用"并联审批+容缺受理"的工作模式,将传统需6个月的前期流程压缩至45天。
顾明东主任在并网仪式上透露,经开区已建立"新能源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时监控建设进度。这种"云监工"系统使问题响应时间从72小时缩短至4小时,确保项目"拿地即开工、竣工即投产"。

未来蓝图:零碳产业园的"盐城样本"
随着储能电站并网,盐城经开区正式启动"光储充检"一体化示范工程。该工程将分布式光伏、储能系统、智能充电桩深度融合,构建"发-储-用"的能源微电网。就像为园区装上"绿色心脏",预计年减碳量可达18万吨,相当于种植100万棵乔木的固碳效果。

经开区规划到2026年,新能源发电占比提升至60%,储能调峰能力覆盖全区40%的工业用电。这幅蓝图背后,是"新能源+高端制造"的深度融合战略——用清洁电力吸引高附加值产业,再用产业收益反哺能源基建,形成"以电引产、以产促电"的良性循环。

站在"十四五"中期的节点上,盐城经开区这场产业与能源的"双重奏",不仅为长三角城市群提供了可复制的低碳发展经验,更展现出中国开发区转型升级的典型路径。当储能电站的并网指示灯亮起时,照亮的既是当地企业的生产线,更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未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