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深度报道>正文

蝉鸣声声,阳光透过树荫洒在一座白墙灰瓦的小院门前

时间:2025-06-23作者:小雅阅读:30分类:深度报道

  盐城幸福助餐小院温暖老人心

  夏至时节的盐城经开区步凤镇李坝村,蝉鸣声声,阳光透过树荫洒在一座白墙灰瓦的小院门前。上午11点刚过,90岁的陈永兴爷爷拄着拐杖推开幸福助餐小院的玻璃门,扑面而来的是红烧肉的酱香与清炒时蔬的鲜甜。他熟练地取过餐盘,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幸福套餐”——一荤两素一汤的搭配冒着热气,老人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在这儿吃饭,比家里还热闹!”

  标准化厨房里的温度计

  这座建筑面积约80平方米的助餐小院,虽不比星级酒店宽敞,却像精密的钟表般高效运转。标准化厨房里,不锈钢操作台反射着锃亮的光,墙上温度计恒定在18℃的食材保鲜区间,消毒柜指示灯显示着“已完成灭菌”。厨师长王师傅边翻炒锅里的青菜边介绍:“每天采购的肉菜都有检测报告,像这个包菜,从地头到灶头不超过6小时。”透过传菜窗口望去,40张淡黄色餐椅整齐排列,每张桌面都贴着“适老化防滑垫”,角落里还备着轮椅通道和助行器。

  从“吃饭难”到“饭友圈”

  “过去最愁做饭,煮一锅吃三天,现在顿顿都是新鲜饭。”75岁的张奶奶用“三变”形容助餐小院带来的改变:冷灶台变热厨房、独居变群居、沉默变欢笑。数据显示,运营9个月来,小院日均接待老人35人次,其中独居老人占比超过六成。更令人惊喜的是,这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饭友文化”——饭后总有十几位老人自发留下,有的在阅读角讨论养生知识,有的围着象棋盘“杀”上两局。社工小周指着墙上的“生日角”照片墙说:“上个月我们给5位老人集体庆生,陈爷爷吹蜡烛时眼泪都笑出来了。”

  “幸福套餐”背后的民生账本

  一份定价12元的套餐,政府补贴后老人实付6元,这样的“民生减法”藏着精细账目。步凤镇民政科负责人算了一笔账:建设投入通过“财政拨款+慈善捐赠”解决,日常运营采用“中央厨房配送+现场烹饪”模式,既保证菜品多样性,又控制人均成本在8元以内。而隐形的“情感收益”更难量化——村里空巢老人急诊率同比下降27%,志愿者队伍从最初的3人扩展到22人。正在盛汤的李阿姨插话道:“我儿子看到我在这儿的视频,说妈你笑得像捡了宝!”

  暮色渐浓时,助餐小院的灯光成了村里最温暖的坐标。几位银发老人互相搀扶着走出大门,约定明天要早点来占靠窗的座位。夜风送来他们的只言片语:“老刘说后天带他种的黄瓜加菜…”“舞蹈队排练别忘了…”这些细碎的对话,正编织成乡村振兴中最生动的幸福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