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8日,江苏盐城——这座因盐而兴、因盐得名的城市,正以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创新实践,在新时代焕发出璀璨光芒。从煮海晒盐的古老技艺到红色文化的赓续传承,从非遗民俗的活化利用到现代文旅的融合发展,盐城的历史文脉与时代精神交织成章,绘就一幅“古韵今风”的文化长卷。
一、海盐文化:镌刻城市基因的千年印记
盐城的建城史始于西汉时期的“盐渎县”,其名源于“环城皆盐场,运盐河道交错”的独特地理风貌。早在战国时期,先民便以“煮海为盐”开创了盐业文明,汉代盐铁官营政策更让盐城成为全国海盐生产与运销中心。唐宋时期,以盐城为中心的淮盐产区贡献了全国半数盐税,成为支撑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如今,中国海盐博物馆内陈列的历代制盐工具,无声诉说着两千余年“白色文明”的传承脉络。
二、红色记忆与生态底蕴:多元文化的共生共荣
作为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盐城的“铁军魂、盐城红”红色文化品牌承载着革命年代的峥嵘岁月。与此同时,独特的湿地生态为城市注入绿色基因。射阳河畔的阜建线9A界桩,记录着漕运兴衰与抗洪传说,折射出人与自然共生的人文精神;广袤滩涂上鹿鸣鹤舞的生态景观,则成为“国际湿地城市”的生动注脚。
三、古今交融: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
盐城以“创造性转化”激活历史遗产:
老城焕新:建军路竹林大饭店通过“修旧如旧”与沉浸式戏剧《于多多的绿野仙踪》,重构老盐城记忆,成为融合民俗与商业的网红地标;
非遗新生:少儿制盐体验、汉代漆器创意工坊等社教活动,让传统文化走入年轻一代;
体系构建:全市形成21个特色文化街区、36家文博场馆及3000余处阅读空间,构筑“五大文化消费空间”。
四、名城新篇:历史文化保护再上新台阶
2025年1月,盐城获批“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标志着其保护传承体系迈入新阶段。通过编制专项规划、推行考古前置制度,盐城对古“瓢城”城池、革命遗址等实施精细化修缮,并依托《盐城市革命遗址和纪念设施保护条例》等法规,实现“留文、留魂、留脉”。
从盐渎古县到生态名城,盐城以海盐文化为根,以红色精神为魂,以创新实践为笔,正在书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发展的鲜活样本。正如市委书记周斌所言:“让文化浸润城市肌理,方能铸就独一无二的城市品格。”在这片土地上,历史与未来正奏响激荡人心的交响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