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盐城文化>正文

千年盐渎绽新韵——解码盐城文化基因密码

时间:2025-04-24作者:百晓生阅读:23分类:盐城文化

  在黄海之滨的滩涂上,当晨雾漫过星罗棋布的盐田结晶池,72岁的非遗传承人王德成手持木锨翻动盐花,重现《天工开物》记载的"淋卤煎盐"古法。这片孕育了2100年海盐文明的土地,正以新旧交织的文化张力,书写着新时代的盐渎传奇。

  ‌海盐基因:刻入城市肌理的文化密码‌

  站在大丰草堰古盐运集散地遗址,青石板路上的深深车辙仍诉说着明清时期"淮盐出,天下咸"的盛况。考古工作者近年在此发现的12处宋代盐灶遗址群,印证了范仲淹在此修筑范公堤时"煮海为盐,利兴一方"的历史记忆。如今,海盐文化已转化为现代文创IP——盐城市博物馆推出的"盐韵"系列盲盒,将古代盐商使用的戥子、盐引等文物微缩成潮玩,半年销量突破10万件。

  ‌57.png

湿地诗篇: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

  在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来自西伯利亚的600余只丹顶鹤正舒展羽翼。这片582公里的海岸湿地,不仅孕育着全球最大的麋鹿野生种群,更催生了独特的生态文化形态。东台条子泥的"候鸟经济"带动观鸟民宿集群发展,渔民转型的生态讲解员年收入超8万元;大丰野鹿荡星空观测基地,科学家与渔民后代共同守护着东亚至澳大利亚候鸟迁飞路线的"服务区",这里记录的鸟类从2019年的347种增至412种。

  ‌红色血脉:铁军精神的当代表达‌

  新四军纪念馆的青铜雕塑群前,98岁的老战士李长茂正给00后讲解员讲述1941年军部重建时的烽火岁月。这座城市将红色基因转化为治理创新:亭湖区打造的"红色物业"覆盖198个小区,由老党员组成的服务队解决邻里矛盾3200余件;盐都区郭猛镇杨侍村通过"VR党建馆"实现农旅融合,村集体收入三年增长150%。

  ‌非遗活化: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实验‌

  建湖淮剧团的排练厅里,90后演员陈明将R&B旋律融入淮剧《小镇》选段,抖音点击量破亿的跨界作品让古老剧种焕发新生。这种创新基因已形成系统转化:东台发绣大师陈伯余带领团队攻克0.07毫米发丝微绣技术,作品亮相巴黎时装周;滨海县坎北街道的柳编合作社开发出符合人体工学的宠物窝篮,通过跨境电商销往28个国家,年创汇超2000万元。

  ‌智造新生:文化产业的裂变之路‌

  在盐城高新区数字文创产业园,幻影全息技术正复原唐代盐监署衙场景,这项技术已应用于34处文保单位数字化保护。文化基因正在催生产业变革:悦达纺织将海盐结晶原理融入功能性面料研发,推出具有天然抑菌特性的"盐纤维"系列;大纵湖文旅集团打造的"东晋水城"元宇宙项目,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数字藏品与实体消费联动,带动周边民宿入住率提升40%。

  从盐廪林立的古盐场到数字孪生的智慧新城,盐城文化呈现出"三水交汇"般的融合之美——黄海的豪迈、长江的灵动、淮河的厚重在此交融。这座把生态湿地作画布、以产业创新为笔墨的城市,正在绘制一幅传统与现代交响的文化长卷,为长三角文化版图增添独具辨识度的盐渎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