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盐城市区建军东路,一座以“东进”为设计理念的宏伟建筑巍然矗立,深灰色的外墙庄严肃穆,巨大的蓝白相间“N4A”臂章标志熠熠生辉。这里是以新四军抗战历史为主题的全国唯一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盐城新四军纪念馆。近日,随着第二批主题教育深入开展,该馆迎来参观高峰,日均接待游客超3000人次,成为全国党员干部群众感悟铁军精神、厚植家国情怀的重要教育基地。
沉浸式观展:千件文物讲述烽火岁月
步入展厅,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即刻开启。锈迹斑斑的大刀、泛黄的战地日记、缝补过的军装……11000余件珍贵文物、1500余幅历史照片,全景再现新四军从1937年组建到1947年撤销番号的辉煌历程。借助AR互动、全息投影等技术,参观者可“亲历”黄桥战役的硝烟、聆听《新四军军歌》的激昂旋律,感受“皖南事变”后重建军部的历史抉择。
“这把捷克式机枪是盐阜区民兵缴获的战利品,背后的‘以战养战’故事让我们看到人民战争的伟力。”讲解员周媛的生动讲述,让南京大学历史系学生王昊感慨:“文物不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带着温度的历史见证。”
情景式课堂:红色故事激发奋进力量
纪念馆创新打造的“铁军大讲堂”成为热门打卡点。通过“实景剧本游”“老兵口述史”等形式,参观者能化身“地下交通员”破译密电码,或在98岁新四军老战士李春华的回忆中重回芦荡火种岁月。国庆期间推出的“重走宋公堤”研学线路,带领青少年徒步探访当年新四军带领群众修筑的“民心长城”,在海风盐蒿中体悟军民鱼水情深。
“这种体验比书本更震撼!”盐城市初级中学学生陈悦在研学日记中写道,“宋公堤不仅挡住了海水,更筑起了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
联动式传承:红色地标赋能城市发展
作为盐城“红色会客厅”,新四军纪念馆正以“一馆多区”模式联动全市128处红色遗址。刘少奇故居、华中党校旧址等革命遗存串珠成链,形成“红色矩阵”;结合淮剧、发绣等非遗技艺创排的《烽烟桃花》等文艺作品,让红色IP“破圈”传播。据统计,2023年该馆已开展线上云展览62场,全网点击量破亿,带动盐城红色旅游收入同比增长45%。
“我们要让铁军精神成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动力源。”馆长仇金标介绍,纪念馆二期工程即将启动,计划打造全国新四军史料数据中心和铁军精神国际传播中心,让红色基因焕发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记者手记:当00后青年在互动屏前郑重按下“参军报国”电子手印,当白发老者驻足陈毅元帅诗作《梅岭三章》前热泪盈眶,这座承载着民族集体记忆的纪念馆,正以与时俱进的表达方式,让铁军精神穿越时空,照亮逐梦新征程的信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