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又一批大学生告别校园,踏入职场,迎来了他们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关键阶段——实习期。这本应是理论与实践初次碰撞、梦想照进现实的激动时刻,然而,对于许多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而言,这段过渡期却交织着期待、迷茫、汗水与成长的复杂滋味,成为一个值得全社会深入观察与思考的现实议题。
在北京中关村的一家科技公司,清晨八点半,张明(化名)已经坐在工位上,对着电脑开始处理一天的工作。作为一所重点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他通过激烈竞争获得了这家知名互联网企业的实习机会。然而,光鲜的起点背后,是远超预期的压力。“学校里学的更多是理论基础和经典案例,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技术栈和业务场景都是新的,几乎每天都像在考试。”张明坦言,为了跟上节奏,他不得不利用业余时间疯狂自学,加班到晚上九、十点是家常便饭。他的经历并非个例,在快节奏的行业里,“边做边学,快速迭代”已成为实习生们的常态。
相较于技能上的挑战,心理上的落差与角色转换的困境更为微妙。从被老师管理的学生,转变为需要主动创造价值的职业人,许多实习生经历着“身份焦虑”。在上海一家金融机构实习的李雨(化名)表示,她最害怕的是“不被需要”。“有时只能做一些复印、整理表格的杂活,感觉接触不到核心业务,很担心自己的能力得不到真正锻炼,也无法让上司看到自己的价值。”这种渴望被认可、渴望参与感的心情,在实习生群体中普遍存在。
与此同时,实习生的权益保障问题也若隐若现。尽管我国《劳动法》及《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对实习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有所界定,明确规定实习期也应签署协议、支付报酬,但执行层面却情况各异。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存在实习协议缺失、实习补贴过低甚至无偿实习、超时加班且无补偿等现象。法律意识的淡薄和维权信心的缺乏,使得许多实习生选择了沉默。
然而,挑战的另一面是巨大的成长机遇。在广州一家设计工作室,实习生赵颖(化名)则分享了一段充满成就感的经历。“导师给了我独立负责一个小项目的机会,从构思到执行,虽然压力巨大,但完成后获得的认可和提升是任何课程都无法给予的。”她认为,一段高质量的实习,能让人迅速明确职业方向,积累宝贵的人脉资源,完成从校园到社会“软着陆”。
企业作为实习期的另一端,其角色与责任同样关键。越来越多有远见的企业开始系统性地构建实习生培养计划,而非仅仅将其视为临时劳动力。一位大型企业人力资源总监指出:“优秀的实习生是公司未来的人才储备库。我们为他们配备导师,设计轮岗计划,安排有挑战性但通过努力可以完成的任务,并给予及时反馈。我们希望他们即使最终没有留下,也能这段经历中有所收获。”这种将企业社会责任与人才战略相结合的模式,正在成为吸引顶尖年轻人才的新优势。
教育专家指出,实习期暴露出的种种问题,某种程度上也是高等教育与职场需求之间存在脱节的反映。大学课程设置如何更具前瞻性和实践性,职业规划教育如何更早地介入并贯穿大学全程,帮助学生做好心理和能力上的双重准备,是高校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实习期,这场步入社会前的“预演”,绝非简单的过渡。它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年轻一代的奋斗与彷徨,也映照出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理念与格局,更考验着社会在制度保障和人文关怀上的成熟度。创造一个更规范、更包容、更富有成长性的实习环境,让这“第一课”真正成为激发潜能、闪耀梦想的起点,需要政府、企业、高校与年轻人自身的共同努力。他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