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专稿】清晨五点半,天光未亮,城市尚在沉睡,城东老区的星光柔道馆却已传来阵阵闷响。十余名少年在略显陈旧的榻榻米上翻滚、擒拿、锁固,汗水浸透了白色的柔道服,空气中弥漫着护具皮革与青春汗水混合的特有气息。他们之中,有个清瘦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16岁的李明磊,他已在这里度过了近两千个这样的清晨。
“柔道不是简单的摔打,它教给我最重要的事,是学会如何倒下。”训练间隙,李明磊擦拭着额角的汗珠,语气出乎意料的沉稳。就在三年前,他还是一个因身材矮小而被同学取笑、性格内向甚至有些怯懦的男孩。改变始于那个偶然路过道馆的下午,他被玻璃窗内两名学员行云流水般的投技吸引,驻足良久。“那一刻,我好像看到了另一个世界,一个靠技巧和智慧而非单纯蛮力说话的世界。”
他的教练,年过五旬、鬓角已泛白的张建国是国家一级运动员,退役后一手创办了这所道馆。在他看来,柔道之于这些孩子,远不止一项运动。“柔道二字,意为‘温柔的方式’。它内核是‘善用精力,自他共荣’。我们首先学习的不是如何摔倒对手,而是如何保护对手,如何在跌倒时安全地受身,最大限度地减少伤害。这种尊重对手、保护自己的哲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的心性。”
这种影响在李明磊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母亲王女士翻出儿子以前的照片,对比现在,感慨万千:“以前遇到困难要么生闷气,要么就放弃。现在不同了,他会说,‘妈妈,就像柔道里一样,借一下力,换个角度,总能找到办法’。”她最欣慰的不是儿子在各类比赛中获得的奖牌,而是他身上那股愈发清晰的沉稳、坚韧与包容。
然而,少年们的柔道之路并非总是铺满鲜花。学业压力、同龄人沉浸在电子游戏中的诱惑、以及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都像一道道需要破解的“关节技”,横亘在他们面前。与李明磊同队的刘昊曾一度因学业成绩下滑而被迫暂停训练,“那段时间特别难受,感觉生活失去了重心,后来是教练和队友帮我补课,协调时间,我才明白,柔道练的就是平衡,不仅是身体的平衡,更是学习和生活的平衡。”
这座城市的青少年柔道运动,正悄然升温。据市体育局青少年体育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注册参与柔道训练的青少年人数以年均15%的速度稳步增长。“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这项运动对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抗挫折能力和身体协调性有着独特作用。”
下午六点,晚训开始。道馆内再次响起身体与垫子碰撞的扎实声音,少年们两两一组,练习着背负投。一次次被摔倒,又一次次迅速起身,眼神专注而明亮。窗外华灯初上,都市的喧嚣与此地的沉静形成鲜明对比。
“我未来的梦想是成为像张教练一样的柔道老师,”李明磊说着,利落地做了一个受身动作,从垫子上跃起,“不仅传授技巧,更想告诉那些和我曾经一样迷茫的弟弟妹妹,真正的强大,不是永远不会倒下,而是每次倒下后,都能用最漂亮的姿势重新站起来。”
夜色渐浓,柔道馆的灯光温暖而明亮。在这里,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发力、每一次倒地与起身,都是这群少年用身体语言书写着的成长故事。他们脚下是方寸榻榻米,心中却装着更广阔的天地。柔道,这门以“柔”克“刚”的艺术,正悄然塑造着新一代少年的筋骨与灵魂,传递着历经时光淬炼的东方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