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布鲁塞尔艺术宫灯火通明,红毯两侧的镁光灯却未能驱散弥漫在空气中的凝重。备受争议的战争题材影片《阿登的狂挫》在此举行全球首映礼,这部以二战阿登战役为背景的电影,以其近乎残酷的写实风格和颠覆传统的叙事视角,在放映结束后引发了长达十分钟的寂静,继而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掌声中混杂着震撼、不适与深刻的反思。
影片将镜头对准1944年冬季那场被冰雪与鲜血浸透的战役,却刻意避开了宏大的战争叙事与英雄主义赞歌。导演马蒂亚斯·冯·德·海顿采用手持摄影与近乎黑白的冷色调画面,将观众拽入泥泞的战壕、阴冷的森林与濒死士兵的喘息之中。影片没有绝对的主角,跟随一名普通美军步兵班长的视角,观众目睹了如何在持续数周的绝望围困中,人性被一步步剥离的过程。弹药、食物与希望的同时短缺,让命令与求生本能发生着剧烈冲突。
“我们想呈现的不是历史书上的一个战役名称,而是人类在极端环境下最原始的状态:恐惧、冷漠、偶尔闪烁的微光,以及更多的荒谬。”冯·德·海顿在映后交流中如是说。他的镜头语言极其克制,却充满了骇人的张力:一个年轻士兵在冰冻的尸骸中寻找袜子的特写;军官们基于失实情报争吵时窗外无声飘落的雪;主角在目睹战友瞬间被炮火吞噬后,异常平静地啃完半块压缩饼干……这些细节堆积起一种令人窒息的真实感。
影片最为大胆的处理在于其对“胜利”价值的消解。结局处,美军虽最终守住了阵地,但银幕上幸存的士兵眼神空洞,宛如行尸走肉,与“狂挫”的片名形成尖锐讽刺。历史顾问、知名军事史学家艾伦·贝克教授表示:“它撕掉了所有浪漫化的伪装。阿登战役是盟军的战术胜利,但更是所有参战者共同经历的一场人道主义灾难。这部电影逼我们直视这一点。”
不出所料,《阿登的狂挫》引发了两极评价。有影评人赞誉其为“继《拯救大兵瑞恩》开场三十分钟后,对战争最诚实、最不妥协的描绘”,是“一部注定载入史册的反战杰作”。然而,也有批评声音认为其过于沉溺于压抑与绝望,缺乏历史纵深,“仿佛一场长达两个半小时的折磨,忽略了战争中同样存在的勇气与牺牲精神”。部分退伍军人协会则对影片提出抗议,认为其“贬低了那一代人的奉献”。
尽管存在争议,无人能否认其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与技术成就。摄影师卡米拉·罗森茨威格的运镜与自然光运用被视作教科书级别,而音效设计更是匠心独运,稀疏的枪声、远处的爆炸与近在咫尺的呼吸声,共同编织出一张巨大的焦虑之网,将观众牢牢困在其中。
《阿登的狂挫》注定不会是一部令人“愉悦”的电影。它是一面冰冷、粗糙的镜子,映照出战争剥离所有光环后的狰狞本相。它迫使观众思考: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国家意志之下,个体的伤痛与牺牲究竟价值几何?当胜利的欢呼散去,留给生者的,除了创伤,还剩下什么?这部电影已超越娱乐产品的范畴,成为一个尖锐的文化事件,一场关于历史记忆、战争反思与艺术伦理的公共讨论,正随之掀起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