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本地要闻>正文

你有素质吗

时间:2025-09-23作者:盐城新闻网阅读:1分类:本地要闻

  近日,一场关于“素质”的广泛讨论在线上线下悄然升温,它不再局限于传统道德说教的口吻,而是渗透进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成为人们审视自我与他人行为的一面镜子。从地铁车厢的喧哗到网络空间的戾气,从公共设施的破损到人际交往的冷漠,“素质”一词承载了公众对构建更和谐公共空间的深切期待。

  周五傍晚的晚高峰,地铁二号线车厢内人头攒动。一位年轻男子戴着耳机高声打着电话,内容清晰可闻,周围乘客或皱眉,或无奈侧身。几分钟后,一位老人忍不住提醒:“小伙子,声音能小点吗?这是公共场合。”男子愣了一下,随即压低嗓音说了几句便挂断电话,车厢重归相对安静。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互动,却折射出公共场域中个人行为与他人权益的永恒命题。什么是有素质的行为?是时刻意识到并尊重他人的存在感,还是仅仅不违反明文规定?

  与此同时,在城东一家开放式办公的互联网公司,一场因办公环境引发的矛盾正在酝酿。程序员小李习惯在思考时用力敲击机械键盘,清脆的按键声对同事小张来说却是难以忍受的噪音。多次委婉沟通效果不佳后,小张在部门群里发了一段关于“办公室礼仪”的文章,暗示意味明显。小李觉得被针对,关系一度紧张。最终,由部门主管出面协调,小李换上了静音键盘,小张也购买了降噪耳机。这场“键盘风波”平息了,但引发的思考却未停止:素质,是否也意味着在集体环境中主动调整个人习惯,寻求一种不打扰的善意?

  素质的内涵远不止于公共场合的言行举止。网络空间作为现代人重要的活动场域,其言行素质同样备受关注。在某热门短视频评论区,针对一位分享自己绘画过程的博主,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种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嘲讽:“画得真丑”“浪费流量”;另一种则是具体的建议:“色彩搭配可以更大胆些”或“人物的比例需要注意一下”。博主最后回复道:“感谢所有批评,尤其是那些带着建设性意见的批评,它们让我进步。”这种对比清晰地勾勒出网络素质的边界:是肆意发泄情绪,还是进行有理有据、充满尊重的交流?匿名性不应成为降低自我要求的借口。

  那么,素质从何而来?它绝非与生俱来,而是教育与环境的产物。一位从事教育研究数十年的王教授指出:“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它始于家庭,父母的身教重于言传;成型于学校,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是规则意识与同理心的培育;巩固于社会,良好的公共秩序和积极的舆论导向会形成正向激励。”他特别强调,“素质”不应被简单等同于“不犯错”,更重要的是内在的修养与为他人着想的善良。比如,下雨天司机经过积水路段主动减速,避免溅湿行人;又比如,在电梯里用手为后来者挡住门。这些细微之处的体贴,往往更能体现一个人的真实素质。

  值得注意的是,对“素质”的讨论也需警惕泛道德化的倾向。将一些因资源紧张、规则不清或个体差异导致的问题,简单地归咎于“素质差”,有时反而会激化矛盾。例如,在早高峰拥挤的公交站台,乘客之间的推搡可能更多源于对迟到的焦虑和上车机会的争夺,而非单纯的公德心缺失。此时,优化公共交通调度、增加运力或许比一味呼吁“排队文明”更为治本。素质的提升,需要个体自律与社会治理的共同努力。

  事实上,一个社会的整体素质水平,就像是无数个体行为汇聚而成的“气候”。它既体现在面对重大事件时的众志成城,更渗透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垃圾分类时的认真、公共卫生间使用后的整洁、收到外卖时说的一声“谢谢”、开车时的互相礼让……这些看似琐碎的行为,共同构筑了社会的文明底色。

  当我们不断追问“你有素质吗”时,或许更应将其视为一个向内的自省。它不是一个可以用来审判他人的标尺,而是一面时刻检视自身的镜子。在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构建与之相匹配的精神文明和公民素养,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的长期工程。提升素质,最终指向的是每一个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担当,是在实现个人便利与维护公共福祉之间找到那个温暖的平衡点。这趟关于文明的旅程,没有终点,我们始终在路上。

上一篇:亲密敌人

下一篇:你的儿子

相关文章:

1.七月半2:前世今生2025-09-23

2.你记得我吗?2025-09-23

3.你有素质吗2025-09-23

4.信号2025-09-23

5.一酷到底2025-09-23

6.一路惊心2025-09-23

7.一秒钟2025-09-23

8.亚瑟王:斗兽争霸2025-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