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晚间,北京朝阳区一家艺术影院内,掌声如潮。现实主义题材影片《完美超越》在这里举行首映礼。没有炫目的明星阵容,没有铺天盖地的商业宣传,这部由新锐导演孙冉执导、以平凡人的坚持与突破为主线的电影,意外地成为近期业内讨论的焦点。影片用冷静却不失温度的镜头语言,讲述了一个关于失败、尊严与自我超越的当代寓言。
《完美超越》的故事围绕一名中年下岗职工李晓明展开。原本是一名普通技术工人的他,在工厂突然倒闭后陷入人生低谷。然而,他没有选择沉沦,而是凭着对机电维修的热爱,从街边的一个小小修理铺起步,逐步赢得信任、修复生活。影片没有刻意制造戏剧性的反转,也没有借助宏大的励志口号,而是通过扎实的细节和丰富的情感层次,真实再现了一个普通人在逆境中的坚持与探索。
“我们不想拍一个‘成功学’样本,更不愿美化苦难。李晓明的故事之所以打动我们,正是因为它既不完美,也不彻底。他在过程中犹豫、反复、甚至失败,但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掌控力。”导演孙冉在映后交流中这样谈到创作初衷。在他看来,所谓“完美超越”,并非指达到某种社会意义上的巅峰,而是人在面对限制时依然选择行动、选择相信的姿态。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在形式上也做出大胆尝试。全片采用接近4:3的画幅比例和大量手持摄影,削弱了景观性,强化了人物所处的物理与心理空间。剪辑节奏沉静甚至略显滞重,与主人公日复一日的坚持形成微妙呼应。不少专业影评人指出,这种近乎“去娱乐化”的视听策略,恰恰成为影片情感力量的来源——它不让观众置身事外,而是邀请人们一同走进李晓明缓慢而真实的世界。
片中饰演李晓明的演员赵立宏,此前多活跃于话剧舞台,这次是他首次担任电影男主角。为贴近角色,他在开拍前深入南方某小城跟随真实维修工人同吃同住两个月,学习专业技能、观察生活细节。他没有用过多台词和夸张表情,而是依靠眼神、手势和沉默时的状态,将人物内在的倔强与温柔表现得淋漓尽致。不少观众映后表示,“他的表演让人忘记这是在演戏。”
除了个体叙事,影片也将镜头延伸至更广阔的社会图景。李晓明身边出现的工友、邻居、老顾客,共同构成了一幅基层生活的群像画卷。他们中有的人选择离开故乡外出谋生,有人安于小本经营,也有人仍在徘徊。影片并未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通过他们之间自然流动的对话与互助,传递出朴素的人文关怀——生活纵然艰难,但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与联结,往往是穿越困局最重要的力量。
《完美超越》在点映阶段就已引发多方关注。有学者认为,这部电影的出现适时地回应了当下社会对“平凡奋斗者”的再关注。“它不是歌颂奇迹,而是致敬日常。”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王维指出,“在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能够停下来凝视那些‘慢一点的人生’,本身即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
没有夸张煽情,没有道德说教,《完美超越》凭借诚恳的创作态度和扎实的艺术表达,完成了一次对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回归。它或许不会在票房市场上创造奇迹,但它所传递的——在平凡中寻找意义、在局限中实践勇气的主题,足以跨越银幕,叩问每位观众的心门。正如影片结尾那句悄然浮现的台词:“生活从来没有完美的答案,但我们永远可以选择向前再走一步。”
该片将于本月下旬起在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专线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