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民生服务>正文

风口青春

时间:2025-09-15作者:盐城新闻网阅读:1分类:民生服务

  【本报专稿】夏日的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咖啡香气与键盘敲击声如同现代交响乐般日夜不休。就在这片曾经诞生过无数商业传说的土地上,一部名为《风口青春》的纪实作品悄然掀起波澜。这部由青年导演陈墨历时三年跟踪拍摄的纪录片,没有聚焦明星创业者与百亿估值的神话,而是将镜头对准了四个在创业浪潮中沉浮的普通年轻人,用冷静而温情的视角,剥开了时代洪流中个体命运的复杂肌理。

  影片的开场始于2019年冬夜的一个共享办公空间。二十四岁的程序员张弛盯着屏幕上跳动的代码,手边是喝了一半的冷咖啡。他的“智能家居物联网”项目刚拿到第一笔五十万的天使投资,团队五人挤在十五平米的会议室里,眼里闪烁着改变世界的火光。“那时候觉得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张弛在镜头前笑道,背景里堆着半人高的外卖餐盒。导演陈墨在接受采访时坦言:“我想记录的不是成功学教科书,而是稚嫩理想与坚硬现实碰撞时迸发的火花——那才是青春真正的质地。”

  跟踪拍摄的三年间,陈墨的摄像机见证了戏剧性转折。2020年疫情暴发时,跨境电商创业者李薇的仓库堆满滞销商品,镜头捕捉到她深夜独自清点库存时颤抖的肩膀。就在团队濒临解散的第三个月,转机突然降临——海外家居用品需求暴涨,原本积压的货物一周内售罄。这个毕业于外国语学院的姑娘在凌晨三点的会议室里边哭边笑:“我们就像暴风雨里的麻雀,不知道下一秒会被吹向哪里。”

  《风口青春》最触动人心的,是它对“成功”定义的解构。团队跟踪的四个项目中,最终只有两个存活下来。曾立志要做“中国版Instagram”的社交媒体项目,在烧完八百万融资后悄然关停。创始人赵坤在散伙饭上醉醺醺地对着镜头举杯:“至少我们证明了哪个方向走不通。”这种“失败的体面”成为影片的独特注脚——创业大街每天都有新公司注册,也有旧团队离场,但每个参与者都带着淬炼过的认知奔赴下一段旅程。

  技术元素的呈现让影片充满时代感。无人机航拍镜头掠过鳞次栉比的科技园区,5G信号塔在夕阳下泛着金属冷光,与创业者们电脑屏幕上流动的数据可视化图表形成奇妙呼应。但影片始终保持着人文关怀的焦距:当AI工程师林楠在母亲生日那天因为产品上线无法回家,通过手机视频吃到的长寿面;当团队熬过四轮融资谈判后,在凌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踢着易拉罐唱歌——这些细微处的情感波澜,构成了科技革命中最柔软的内核。

  影评人周黎明认为,《风口青春》的价值在于打破了创业叙事的神话滤镜:“它让我们看到光环背后的汗渍,听到捷报之间的叹息。这些年轻人用青春做赌注押注未来,无论成败都是时代最好的见证。”影片中段有个意味深长的长镜头:创业大街的霓虹灯牌与三百米外老胡同的昏黄路灯交相辉映,恰似中国社会转型的隐喻——新技术与旧传统并非割裂,而是在碰撞中寻找共生之道。

  随着影片口碑发酵,更多衍生话题正在公共领域引发讨论。有经济学家指出,影片无意中记录了中国产业升级的微观样本:从O2O到人工智能,从共享经济到元宇宙,创业风向标的变迁折射出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而社会学者则关注到“8090后”创业者的独特群像:他们既追求财务自由,也强调价值实现;既拥抱全球视野,又深植本土智慧。

  拍摄尾声定格在2022年春日。张弛的团队已迁入望京的甲级写字楼,李薇的公司拿下第三轮融资,赵坤转型成为创业顾问,而暂时离开赛道的林楠正在攻读博士学位。镜头扫过他们电脑前褪色的创业计划书,窗外的城市天际线又添了几栋摩天大楼。这些年轻人或许终将明白,真正的风口不在商业计划书里,而在每次跌倒后重新站起的勇气中——那是任何时代都不会贬值的青春货币。

  目前《风口青春》已获多个国际纪录片节提名,预计将于年底通过流媒体平台与观众见面。这部没有炫酷特效与宏大叙事的作品,正以其质朴的力量提醒人们:在追逐风口的时代,那些认真活过的足迹本身,就是最动人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