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上午,一场以“圣贤与时间”为主题的沉浸式文化实验在曲阜孔庙大成殿前举行。借助人工智能与全息投影技术,儒家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与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1130年-1200年)跨越千年时空“同席而坐”,围绕人性、礼法、教育等议题展开了一场虚拟对谈。这场以历史逻辑与哲学思辨为核心的对话,被学界称为“东方文明的江河与大海之遇”。
虚拟对谈:当“仁”与“理”碰撞
在持续一小时的对话中,两位先贤的虚拟形象以古籍记载的语言风格与思想逻辑展开交锋。
孔子手持竹简,以“吾道一以贯之”开篇,强调“仁者爱人”的核心:“礼为枝叶,仁乃根基。若人人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朱熹则挥袖回应:“夫子所言极是,然后世人心浮动,需以‘理’正其心性。天理在人,如月映万川,格物致知方能明德。”
针对“礼”的争议,孔子以周礼的“温情”为喻,主张“礼之用,和为贵”;朱熹则提出“礼即天理之节文”,强调规范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两人的分歧与共鸣,折射出儒家思想从伦理实践到哲学体系的千年演变。
技术赋能:让历史“活”起来
本次对谈依托南京大学AI实验室开发的“古文深度语义模型”,通过分析《论语》《朱子语类》等千万字古籍,构建出符合人物时代背景的语言逻辑。项目负责人李默教授表示:“这不是简单的台词拼接,而是让AI在思想脉络中‘生长’,还原圣贤的思辨过程。”
现场观众通过VR眼镜,可目睹两位圣贤在银杏树下对饮清茶、激扬文字的场景。当朱熹向孔子躬身行礼时,弹幕平台上刷出“破次元壁的震撼”“这才是文化顶流”等评论。
学界热议:传统如何对话未来?
对谈结束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寅舟评价:“这场实验揭示了儒学的生命力——从孔子‘有教无类’的平等观,到朱熹‘存天理’的宇宙论,本质都是对人性与社会关系的探索。今天的我们,仍需从这种对话中寻找应对现代性危机的智慧。”
但也有学者提出质疑。复旦大学历史学院研究员张澜认为:“技术复现的圣贤终究是当代人的投射。与其追求‘古人说什么’,不如思考‘我们今天需要什么’。”
民众反响:一场“文化破圈”实验
据统计,本次对谈在短视频平台累计播放量突破2亿次。网友“明德堂读书会”留言:“看到朱熹向孔子请教‘孝道是否过时’,突然理解传统不是古董,而是流动的河。” 年轻观众则对“AI能否还原圣贤真意”展开激烈辩论。
文旅局负责人透露,未来将推出系列虚拟对谈,计划让王阳明、程颢等思想家“加入”讨论,并开发互动式文化体验产品。
结语:寻找当下的答案
这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最终落脚于一个跨越千年的命题:如何让道德理想主义在现实中扎根?当孔子追问“今人何以安身立命”,朱熹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结,全场掌声雷动。
或许,圣贤从未远离。在科技与人文的交汇处,那些关于人性、秩序与信仰的探讨,始终是文明长河中最激荡的浪花。
(本文为虚拟创作,如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