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盐城的文化舞台上,一部以千年治水史诗为蓝本的淮剧《范公堤》正掀起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的双重浪潮。这部由江苏省淮剧团倾力打造的作品,不仅斩获2023年文旅部历史题材创作工程殊荣,更以非遗活化的创新表达,将北宋名臣范仲淹修筑捍海堰的壮举搬上舞台,让观众在铿锵锣鼓中触摸到“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血脉。
非遗薪火照亮千年治水传奇
当舞台灯光亮起,青年演员安鹏辉饰演的范仲淹以一段高亢的淮调唱腔,将观众带回北宋天禧年间的黄海之滨。彼时的泰州西溪盐场饱受海潮侵袭,百姓流离失所,而刚上任的盐仓监范仲淹与滕子京、张纶等官员,毅然扛起修筑拦海堤坝的重任。剧中“风雪勘测”“舌战权贵”“母子诀别”等经典桥段,通过淮剧特有的“拉调”“自由调”唱腔,将文人士大夫“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担当刻画得淋漓尽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梅花奖得主陈澄饰演的范母,以一段“教子”唱段诠释了家国情怀的代际传承,成为全剧的情感高潮。
历史与艺术的互文性重构
该剧编剧姞文从《宋史·河渠志》中发掘的治水细节,与唐代李承修筑常丰堰、宋代王文佑增修捍海堰的史实形成呼应,舞台设计则巧妙融合了盐城湿地风貌与宋代建筑元素。第二幕“万人夯土”场景中,演员们用程式化的舞蹈动作模拟古代夯筑工艺,配合多媒体投影呈现的潮汐变幻,形成“以虚写实”的东方美学表达。这种创作手法既尊重了淮剧“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的表演传统,又通过青年演员“挑大梁”的阵容配置,实现了剧种传承的“代际接力”。正如剧中范仲淹的唱词所言:“一堤横亘沧海平,留得清气满乾坤”,艺术团队用当代视角重新解读了治水史背后的文明密码——从大禹“疏导治水”到范仲淹“以工代赈”,中华民族的治水智慧始终贯穿着“民本”思想。
文华奖背后的文化治理启示
《范公堤》的成功绝非偶然。作为盐城继《宋公堤》《小镇》之后又一入选国家级艺术基金的项目,该剧的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样本。江苏省淮剧团将非遗传承人“传帮带”机制融入排演,青年主演安鹏辉师从团长陈明矿,在“手眼身法步”的严格训练中,既掌握了淮剧“字重腔轻”的发声技巧,又赋予历史人物鲜活的现代气质。评论家指出,这种“老戏骨护航、新生代冲锋”的模式,比单纯复排传统剧目更具生命力。更值得关注的是,剧组在巡演中采用“演后谈”形式,邀请水利专家与观众探讨古代治水智慧对当代生态治理的启示,使剧场成为跨学科对话的公共空间。
当大幕落下,范公堤已不仅是史料中“延袤百四十里”的土木工程,更化作舞台上流动的精神图腾。这部作品证明,传统戏曲完全可以在保持本体特征的同时,通过题材创新、表演革新和传播鼎新,让千年历史照进现代人的心灵。正如盐城海堰从唐代常丰堰到宋代范公堤的演进,淮剧艺术也正在这样的创造性传承中,筑起抵御文化断流的精神堤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