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晚间,由著名导演陆川执导、张译领衔主演的战争剧情片《枪火下》在全国公映。该片以一场惨烈战役为背景,讲述五名士兵在敌后阵地失联后艰难求生的故事。电影试图通过微观视角透视战争对人性的撕扯与重塑,首映后引发业内广泛讨论。
影片故事发生在1944年冬的华北战场。一场激战后,由老兵赵卫国(张译 饰)带领的侦察班与大部队失联,被困于敌军防线后方。仅剩五人的小队弹尽粮绝,不得不在冰天雪地中展开一场绝境求生。导演采用大量手持摄影与自然光拍摄,刻意削弱战争片的宏大叙事,转而聚焦于个体在极端环境下的心理蜕变。
“我们想呈现的不是英雄史诗,而是战争中最真实的恐惧与抉择。”陆川在首映礼后的交流环节如是说。为追求真实感,剧组在长白山零下25度的环境中实景拍摄87天,所有演员提前一个月进入部队接受军事训练。张译为此减重近30斤,并在拍摄过程中坚持不用替身完成所有匍匐、爆破戏份。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影片对战争伦理的探讨超越了传统二元对立模式。片中有一个耐人寻味的场景:士兵们为抢夺电台与敌军展开白刃战,却在发现对方士兵怀中掉落的家书时陷入沉默。这种对战争中人性的复杂刻画,成为影片最受影评人称道的亮点。
摄影指导曹郁运用了大量特写镜头捕捉人物面部细节——冻裂的嘴唇、颤抖的双手、因恐惧而收缩的瞳孔。配乐则一反常规,全片超过60%的时段完全采用环境音,仅在关键情节加入极简主义的钢琴旋律。“我们想要观众听到雪落下的声音,听到呼吸声,甚至听到心跳声。”曹郁解释道。
尽管被归类为战争片,《枪火下》本质上更像一部关于生存哲学的心理剧。片中多次出现士兵们围坐在篝火旁争论“为何而战”的场景,这些对话看似平淡,却层层递进地揭示出不同阶层、不同教育背景的士兵对战争的理解差异。新兵小王(黄轩 饰)从最初的天真到最后的绝望,完整呈现了一个普通人在战争中的异化过程。
该片美术设计也备受好评。为还原历史细节,道具组查阅了大量军事档案,甚至专门聘请抗战史学家担任顾问。从绑腿的打法到军用水壶的款式,每个细节都力求精准。这种考究不仅体现在道具上,更体现在对战场环境的营造——被炮火掀翻的焦土、结冰的战壕、临时挖掘的掩体,共同构成一个令人窒息的真实战场。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虽以历史战争为背景,但其对团队协作、人性救赎的探讨具有强烈的当代意义。很多观众表示,看到士兵们用体温互相取暖、分享最后一块干粮的场景时,联想到疫情期间的互助经历。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或许正是影片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据院线数据显示,《枪火下》首日上座率达73%,创下近期国产文艺题材影片新高。部分影院已决定增加排片场次。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员表示,该片可能引领新一轮战争题材电影创作风向——从注重场面调度转向深度心理刻画,从歌颂英雄主义转向关注普通士兵的生存状态。
随着口碑持续发酵,《枪火下》有望成为本年度最具讨论价值的国产电影之一。这部没有炫特效技、没有口号式煽情的作品,用最质朴的镜头语言证明:真正打动人心的,永远是那些闪耀在人性深渊中的微光。影片正在全国院线热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