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独家报道】在青藏高原东缘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传承正在雪山与草场之间悄然绽放。作为世界上最长的活态史诗《格萨尔王传》的立体呈现形式,格萨尔藏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神话与现实的文化桥梁。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海拔3800米的色达草原时,67岁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泽仁扎西已经开始为今天的演出做准备。他小心翼翼地取出珍藏的戏服,上面绣着格萨尔王征战的场景,金银线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弱的光芒。“每针每线都在讲述故事,”泽仁扎西用粗糙的手掌轻抚戏服,“我父亲缝制这件戏服用了整整三年时间。”
格萨尔藏戏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完全源于史诗本身的演述传统。与其他藏戏不同,它没有固定的剧本,演员们需要熟记长达百万诗行的史诗内容,在表演时即兴发挥。这种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使得每一场演出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创造。
在临时搭建的露天剧场后台,24岁的旦增措姆正在对着镜子勾勒脸谱。作为剧团最年轻的女演员,她选择放弃城市工作回到家乡学习藏戏。“开始时连基本的唱腔都掌握不好,”她笑着说,“但每次穿上戏服,就好像格萨尔王的勇士附体,那些诗句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下午两点,锣鼓声响起,演出正式开始。演员们头戴色彩绚丽的面具,身着缀满珠宝的戏服,在粗犷的唱腔中演绎着格萨尔王降魔除害、造福百姓的英雄故事。观众席上,七八十岁的老人跟着吟唱,孩童们睁大眼睛看得入神,就连路过的牧民也驻足观看,随着剧情起伏发出阵阵喝彩。
这种深入民间的演出形式,正是格萨尔藏戏保持生命力的关键。据甘孜州文化馆馆长介绍,目前全州有37个民间藏戏团,每年演出超过500场,观众达十余万人次。许多偏远牧区的群众可能一年都看不上一场电影,但绝对少不了看藏戏的机会。
然而,这门古老艺术的传承并非一帆风顺。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年轻一代面临更多元的文化选择,能静下心来学习藏戏的人越来越少。加之格萨尔藏戏表演难度大、学习周期长,许多老艺人担心技艺失传。
为此,当地文化部门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他们建立了完整的数字化档案,录制老艺人的表演和教学视频,同时将格萨尔藏戏引入校园,编写适合不同年龄段的教材。在康定民族师范学校,格萨尔藏戏已成为选修课程,学生们不仅能学习表演技巧,还要研究史诗背后的历史文化。
更令人欣喜的是,格萨尔藏戏正在尝试与现代审美对话。新一代传承人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对音乐、舞美进行创新,甚至尝试将格萨尔故事与短视频形式结合。去年推出的《格萨尔王·降魔篇》短视频系列,在社交媒体上获得超过百万的点击量。
夕阳西下,当天的演出落下帷幕,但观众久久不愿离去。泽仁扎西脱下戏服时显得有些疲惫,但眼神依然明亮:“格萨尔王的故事唱了一千多年,只要还有人愿意听,我们就会一直唱下去。”
随着夜幕降临,草原上燃起篝火,演员和观众围坐在一起,继续唱着史诗中的片段。星空下,古老的诗句与现代化的保护措施,老艺人的坚守与年轻人的创新,共同织就着格萨尔藏戏更加丰富多彩的未来。这种根植于土地、流淌在血液中的文化传承,正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书写着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生动篇章。
在世界屋脊上,格萨尔藏戏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和身份认同。它在每一次鼓点响起时被唤醒,在每一句唱词中得以延续,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纽带。这种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正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绵延不绝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