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盐城文化>正文

重返高校之风云再起

时间:2025-09-13作者:盐城新闻网阅读:3分类:盐城文化

  深秋的校园总是弥漫着一种特殊的活力,不仅是新生的懵懂与憧憬,还有一群特殊学生的沉稳与笃定。近来,一股不同寻常的“返校潮”正在全国多所高校悄然兴起。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的主角并非应届高中生,而是一批早已步入社会、甚至已成家立业的中年人。他们选择暂时放下工作与家庭,重新走进课堂,开启一段别样的求学之旅。这一现象被师生们形象地称为“重返高校之风云再起”。

  在北京某重点大学的课堂上,哲学系的《中国思想史》课程出现了一位特殊的学生。他叫李伟,今年42岁,是一家科技公司的创始人。坐在一群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中间,他显得格外醒目,但眼神中的专注与热情却不输任何人。“离开校园二十年,重新拿起课本的感觉很奇妙,”李伟在下课后坦言,“不是为了文凭,而是想真正静下心来学点东西,弥补年轻时的遗憾。”

  像李伟这样选择“逆流”返校的成年人并非个例。记者从多所高校继续教育学院了解到,近年来,非全日制研究生、高级研修班以及单科进修课程的报名人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35至50岁的职场人士占比越来越大。他们中有企业管理者、自由职业者、全职妈妈,甚至还有退休人士。重返校园的原因也多种多样:有人为了职业转型储备知识,有人为了圆年轻时的梦想,也有人希望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一方思考的空间。

  这一趋势背后,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的直观映射。随着产业升级和技术迭代速度加快,终身学习的理念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许多人主动选择的生活方式。“过去,大学教育被视为职业生涯的‘起点装备’;而现在,它越来越成为贯穿职业发展的‘升级补给站’,”教育学者王教授分析道,“中年返校现象说明,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学习不是阶段性任务,而是持续一生的旅程。”

  然而,重返校园之路并非只有鲜花与掌声。对于这些“超龄学生”来说,既要面对记忆力与精力不复当年的生理挑战,也要平衡学习、工作与家庭的多重压力。一位正在攻读硕士学位的媒体人告诉记者,她每周需要乘坐高铁往返于两个城市之间,周末全部用来上课和写作业,“累,但值得。”她说,“在课堂上的每一次讨论都让我跳出日常工作的思维惯性,重新找到对世界的好奇心。”

  高校也在为迎接这批特殊学生做出调整。许多大学推出了更灵活的授课方式,例如周末班、线上直播课、短期集中课程等,并开设了更多跨学科、前沿性的实用课程,以满足职场人士的需求。同时,这些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学生也在反哺课堂。他们的参与让案例讨论更加深入,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为紧密,形成了独特的教学相长氛围。

  从社会层面看,“重返高校”风潮的兴起也折射出人们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成功不再被简单定义为财富积累或职位晋升,个人成长、精神丰盈和生活体验正成为许多人追求的目标。在某高校的校园论坛上,一位48岁的法学进修生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人生不是轨道,而是一片原野。读书的意义不在于赶到某个终点,而在于让自己有更多走路的姿势。”

  尽管挑战重重,但这批“超龄学子”的执着与热情正在感染更多人。他们的存在让高校课堂呈现出更加多元、立体的面貌,也悄然改变着人们对年龄、学习和成长的固有认知。在知识经济时代,校园的围墙正在变得模糊,学习的机会向每一个渴望成长的人敞开。无论年龄几何,重返课堂都不是终点,而是一次新的出发——正如一位学生所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而我,希望自己永远保持被点燃的状态。”

  这场静悄悄发生的“风云再起”,不仅是个体选择的结果,更是学习型社会建设过程中的一个生动剪影。它预示着,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不断回归知识、更新自我将成为一种新常态。而高校,这片曾经承载青春梦想的土地,正以其深厚的底蕴和开放的姿态,迎接每一个愿意再次出发的求知者。

相关文章:

1.希望2025-09-13

2.乔纳森2025-09-13

3.乔瑟与虎与鱼群2025-09-13

4.巩仙2025-09-13

5.野良猫2025-09-13

6.九分山水半分田2025-09-13

7.重金属囧途2025-09-13

8.重返高校之风云再起2025-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