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动车远程锁车事件引争议:全款购车为何不享有完整所有权?
近日,江苏盐城一起由电动车经销商关店引发的远程锁车事件,将智能电动车行业的隐秘矛盾推至台前。据多方报道,当地一家销售“极核”品牌电动车的经销商因经营问题关闭门店后,其仓库内80多辆已全款售出的车辆被厂家通过技术手段远程锁死,核心功能失效如同“电子哑火”,消费者手中的钥匙瞬间沦为摆设。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智能时代产品所有权的新争议,更掀起了关于技术权力边界、产业链利益分配和法律空白的多重拷问。

经销商之困:关店即触发“电子封印”
王先生作为极核电动车的加盟商,未曾料到门店停业会成为库存车辆被锁的导火索。据其描述,这些被锁车辆已由消费者全额付款,但厂家以“未完成最终交付流程”为由,通过云端系统切断车辆智能模块的访问权限,导致车辆无法启动或使用核心功能。这种操作在行业内被称为“远程熔断”,原本是防盗设计,如今却成为厂商制约经销商的工具。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此类技术条款通常隐藏在加盟协议的附件中,“就像手机开机时必须同意的用户协议,没人细看,但一旦触发就致命”。

消费者困境:全款购车≠完整所有权?
事件中最无辜的群体莫过于已付款的消费者。他们支付了少则数千、多则上万元的购车款,却因经销商与厂家的纠纷沦为“技术人质”。一位购车者愤怒表示:“我买的是车,不是租用厂家的电子积木!” 这种“付费不享有”的悖论,直指智能产品所有权定义的模糊性。现代电动车普遍搭载的OTA(空中下载技术)系统,本意是提供便捷的软件升级,却让厂商得以保留对产品的终极控制权——好比买回家的电视,厂商仍能随时关闭电源开关。

技术双刃剑:智能化的阴暗面
极核电动车所属的春风动力(603129.SH)作为上市公司,其产品以“智能化”为卖点,却在本次事件中展示了技术的威慑力。通过车辆内置的物联网芯片,厂家能在不接触物理设备的情况下,精准锁定特定批次车辆,其技术精度堪比“用卫星定位熄灭某栋楼的灯泡”。科技爱好者社区对此展开激辩:支持者认为这是保护知识产权的必要手段;反对者则警告,当技术控制权绝对集中于厂商手中,消费者将彻底丧失对“已购商品”的处置权。

法律真空地带:谁的电动车谁做主?
法律从业者指出,我国现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数字产权”尚无明确定义。北京某律所合伙人分析:“传统商品交易中,所有权随货款交割转移,但智能产品附加的数据权限成为新的灰色地带。” 类似案例在国外已有先例:2017年美国约翰迪尔公司因远程锁死二手拖拉机被告上法庭,最终被迫修改用户协议。而在本次事件中,厂家主张的“未完成交付”是否成立,取决于销售合同中对“交付”节点的界定——这个原本枯燥的法律术语,此刻关乎80多个家庭的出行自由。
产业链反思:重构信任的三种可能
这场风波暴露出电动车行业亟待解决的三大矛盾:一是经销商与厂家的权责失衡,部分品牌通过技术手段过度介入终端销售;二是消费者知情权保障不足,智能产品的潜在控制功能鲜少在销售时明确告知;三是技术伦理规范缺失,远程控制缺乏分级管理机制。可能的解决方案包括:建立行业级的“技术托管”标准,要求关键控制指令需多方授权;推行“数字产权证书”制度,明确区分硬件所有权与软件使用权;设立第三方仲裁平台,对远程干预行为进行必要性审查。

截至发稿前,极核品牌方尚未就具体解决方案公开表态。但可以确定的是,当技术跑在法律和商业伦理前面时,盐城这80多辆被锁的电动车,已然成为智能经济时代所有参与者必须直面的一道考题。下一次当消费者触摸电动车的智能屏幕时,或许该先问一句:这辆车,到底听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