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师范学院:构建“六位一体·五双协同·双创赋能”体系 打造创新型乡村教师培养新高地
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要求,盐城师范学院聚焦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与乡村教育服务意识提升,创新构建“六位一体·五双协同·双创赋能”教师教育体系,通过课程融合、平台共建、竞赛孵化等举措,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师范生培养路径,为乡村教育振兴注入新动能。
“六位一体”强根基:课程融合锻造创新基因
盐城师范学院以“价值引领、学科交叉、实践贯通、技术赋能、乡村浸润、终身发展”六位一体为核心,重构师范生培养方案。学校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将人工智能、STEAM教育等前沿领域融入课程体系,开设《乡村教育振兴理论与实践》《创新思维与教育技术》等特色课程,并邀请乡村一线名师参与授课。同时,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虚拟教研室、智慧微格教室等数字化平台,让学生在仿真课堂中掌握“AI+教育”“跨学科融合教学”等新型技能。近三年,该校师范生获全国师范院校教学技能创新大赛奖项28项,申请教育类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7项。
“五双协同”促融合:平台联动激活实践生态
学校深化“高校—政府—中小学—企业—社会”五方协同机制,打造“双导师、双课堂、双基地、双评价、双转化”育人模式。通过“乡村教育振兴学院”“师范生创新创业中心”等平台,与苏北地区200余所乡村中小学共建实践基地,推行“顶岗实习+课题研究”双轨制。学生需在乡村学校完成一学期浸润式实习,并围绕乡村教育痛点开展调研,形成“一校一策”改进方案。2023年,该校师范生主导的“乡村留守儿童阅读灯塔计划”“非遗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等62个项目落地实施,惠及学生超万名。此外,学校引入企业资源,与科大讯飞、洋葱学园等共建教育技术创新实验室,助力学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产品。
“双创赋能”显成效:竞赛孵化点燃乡村情怀
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擎,盐城师范学院构建“课程—竞赛—项目—孵化”全链条培养机制。设立“乡村教育创新创业基金”,鼓励学生围绕乡村教育真问题开展实践。在“互联网+”“挑战杯”等赛事中,“智慧农具助力乡村科学教育”“方言保护与乡村文化传承”等项目屡获国家级奖项。据统计,该校近五年毕业生中选择赴乡村任教的比例达73%,较改革前提升21个百分点,且留任率超过85%。2022届毕业生李娟在灌南县某乡村小学创办“科技小院”,带领学生研发的“智能农田监测系统”获省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其事迹被《中国教育报》专题报道。
专家点评
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组成员、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晓静表示:“盐城师范学院的创新实践打破了传统师范教育与乡村需求脱节的困境,通过系统性改革将创新能力培养与服务乡村的使命感深度融合,为地方院校服务国家战略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
目前,该校“六位一体·五双协同·双创赋能”模式已入选教育部“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典型案例”,并与云南、贵州等多地师范院校开展经验共享。未来,学校计划进一步扩大乡村教育“订单式培养”规模,为乡村振兴培育更多“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卓越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