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电+冷能"模式开启零碳养殖新纪元
盐城,在江苏盐城滨海港零碳产业园内,一座融合工业冷能回收、绿色电力应用与智能化水产养殖的全国首个冷能"绿色牧场"正式启动。这一项目通过建设冷能交换中心和冷水鱼智能化养殖基地,创新性探索"绿电+冷能"综合利用模式,为沿海地区低碳转型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冷能变废为宝,打造循环经济标杆
滨海港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LNG(液化天然气)接收枢纽,每年在天然气气化过程中产生大量零下162℃的冷能资源。过去,这些冷能多被直接排放至海洋,造成资源浪费与环境热污染。如今,零碳产业园通过建设"冷能交换中心",将LNG气化释放的冷能集中回收,转化为冷水鱼养殖所需的恒定低温环境,同时为周边冷链物流、数据中心等产业提供低温支持,实现冷能资源的高效梯级利用。
"每处理1吨LNG可回收约830兆焦冷能,相当于减少碳排放200公斤。"项目技术负责人介绍,冷能交换系统每年可节约用电1.2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1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资源利用率提升至80%以上。
绿电驱动智慧养殖,解锁零碳产业链
依托滨海港丰富的海上风电与光伏资源,产业园构建"绿电自给+冷能循环"双引擎。养殖基地内,智能温控系统通过冷能交换中心精准调节水温至冷水鱼最佳生长区间(8-12℃),同时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控溶氧量、投喂效率等参数,较传统养殖模式节能60%,鲑鳟鱼等高端水产品年产量预计突破5000吨。
"冷水鱼对水质和温度极其敏感,过去依赖进口设备耗能巨大。如今‘绿电供能+冷能制冷’的组合让养殖成本降低40%,产品碳足迹减少75%。"产业园运营方表示,项目已吸引挪威、日本等国际水产企业合作,未来将形成育苗、加工、冷链全链条零碳产业集群。
"冷能经济"助力沿海低碳转型
盐城市发改委指出,冷能"绿色牧场"是落实"双碳"目标的创新实践:一方面,产业园通过冷能交换网络链接LNG接收站、钢铁厂等重工业,帮助高耗能企业降低冷却成本;另一方面,冷水鱼养殖、绿氢制备等延伸产业预计创造超2000个就业岗位,推动传统渔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升级。
国家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专家评价,该项目为沿海地区提供了"能源-产业-生态"协同发展模板,"绿电保障清洁供能,冷能开发激活存量资源,这种模式有望在广东、山东等LNG枢纽港复制推广"。
随着二期工程启动,滨海港零碳产业园规划将冷能利用规模扩大至每年50万吨LNG处理量,同步建设零碳科创中心与冷能利用示范基地,加速"蓝色经济"与"绿色能源"深度融合。这片曾经的盐碱滩涂,正崛起为中国低碳转型的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