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盐城这座以湿地生态闻名的城市,一场关于电影与青年的文化实验正悄然启幕。2025年5月17日,由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江苏省电影集团与中共盐城市委宣传部联合打造的“轻舟计划”,在“我爱盐”青春艺术周开幕式上正式发布。这一项目以短片季为核心载体,试图在数字时代重构青年群体与电影艺术之间的“时空契约”——不再是单向的观看与消费,而是通过创作、对话与在地化实践,让电影成为青年表达自我的新语言。

当电影遇见盐城:一场双向奔赴的文化实验
盐城市美术馆的发布现场,被策展人形容为“用胶片铺就的湿地”。这座传统工业城市正试图以电影为媒介,完成从“盐田”到“银幕”的转型。轻舟计划的命名颇具深意:既呼应盐城水网密布的地理特征,又暗喻电影作为载体的轻盈与包容。项目承办方苏影紫金影业与燕舞集团特别设计了“大纵湖剧场计划”,将盐城特有的水乡舞台与电影展映相结合,让青年创作者在自然景观中寻找叙事灵感。正如策展团队所言:“我们要让电影不再是封闭的黑匣子,而是能呼吸、会流动的活态艺术。”

百万级扶持背后的产业逻辑
与浙江创投单元针对“00后”的百万扶持机制相呼应,轻舟计划虽未公开具体金额,但其产业布局更为立体。从前期训练营、拍摄支持到后期发行,项目整合了江苏省电影集团的产业链资源,形成“创作-孵化-输出”的闭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计划打破了传统电影节“重结果轻过程”的惯例,允许青年导演用手机拍摄作品参赛,这种“去技术化”的倾向,实则是对电影本质的回归——正如北京师范大学肖向荣教授所言:“当设备不再成为门槛,思想才能真正浮出水面。”

数据重构的观影关系
在官方披露的活动中,一组对比数据耐人寻味:往届青年影展的观众平均年龄为28岁,而轻舟计划的目标受众直接下探至22岁。这一变化背后,是组织者对Z世代观影习惯的精准捕捉。项目设置了“48小时限时创作”“弹幕评审团”等环节,将短视频时代的交互逻辑融入传统电影评价体系。盐城市演艺集团负责人透露,他们甚至开发了“AR剧本杀”衍生项目,让观众通过扫描城市地标解锁电影彩蛋——这种将虚拟叙事嵌入实体空间的尝试,被文化研究者称为“元宇宙时代的城市影评”。

从盐碱地到新土壤
与北京、上海等传统电影重镇不同,盐城的优势恰恰在于其“非典型性”。轻舟计划特别设置了“在地性创作基金”,鼓励青年电影人挖掘本土故事。首批入围的提案中,既有关于滩涂移民的家族史诗,也有演绎现代版“盐丁故事”的黑色幽默短剧。这种“去中心化”的创作生态,或许正是破解电影同质化困局的密钥。正如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在发布会上强调的:“我们要找的不是下一个张艺谋,而是第一无二的‘盐城表达’。”

这场始于湿地的电影新浪潮,正在改写文化生产的权力结构。当00后导演用手机镜头记录下盐工号子,当大学生电影节评委席出现“虚拟数字人”,当影院座椅根据剧情震动散发海风气息——轻舟计划证明,电影与青年的契约从来不是铁板一块。它应该像盐城的水系一般,既有传统的深度,又保持流动的活性。或许正如项目海报上那艘抽象的小舟:载得动胶片沉淀的百年重量,也划得出数字时代的涟漪。